寻访津城最美工匠:采油女工宫艳红大胆创新成为技能高手
2016-05-05 00:24
稿源:
天津广播电视台经济广播
编辑:
经济广播 杨志刚
主持人:都说“巾帼不让须眉”,大港油田的一线采油女工宫艳红绝对胜任“巾帼”这个美称。在采油一线岗位上的19年里,她不断的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着技术革新,用自己的创造和奉献展示了当代产业工人的时代风采。来听记者田晓曦的报道。
【录音:现场工作声音……压混】
昨天下午,记者在位于沧州沧县的大港油田第三采油厂第六采油作业区管理三站见到了正在更换油嘴的宫艳红。一身红色的工作服,头戴安全帽,皮肤因为长期的户外工作而略显黝黑。宫艳红动作娴熟快速的拧开油嘴、进行擦拭、再更换上新的,整套流程下来只用了八分钟,而通常其他技师更换一个油嘴至少需要二十多分钟。
19年前,19岁的宫艳红选择成为一名一线采油女工,她告诉记者,自己的父亲是大港油田的一名老员工,深受父辈的影响,自己对油田也有着深厚的感情。技校毕业后,她就回到了大港油田这个最偏远的采油厂。
【录音:四岁时候后父亲从长庆油田转战来到大港油田,我们落脚点就在这里。十岁回到大港。十九岁技校毕业的时候我们就分配,我父亲就说:你从三厂长大的,你就回去那里工作吧。可能也有儿时的记忆,也有父亲对这片的土地的留恋。我就回来了,一直在这块儿从来没动过。】
管理油水井是宫艳红的工作,刚到油田时,宫艳红对自己说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还要比别人干得更好。别人满足于查井、填资料时,她却白天跟着师傅一起学技能,晚上苦读技术书籍,记下了23万字的学习笔记。为了学到师傅“听声辨位”判断设备故障的绝活儿,宫艳红有时在泵房里一蹲就是几个小时。她说:
【录音:虽然在体力上和男同志有很大的差距,但女性有女性的优势,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来弥补这一短板。】
靠着这种钻研劲,宫艳红迅速成为单位的技术骨干。2011年,站里的大部分偏磨井常常出现盘根渗漏,一旦巡查不及时,就会污染井口,这事让人很是头疼。宫艳红仔细琢磨了这个问题,她将一个废旧的白色塑料桶切割整改,为油井带上了经济环保的“小围嘴儿”,一个冬天下来,节省了油井因污染更换“冬衣”的成本几千元。她还按照经验编制了《油井管理掌中宝》等维护手册,有效控制了低渗区块的油层敏感性损害问题,经推广应用,全站油井平均生产周期延长165天,年增油500吨以上,实现了这个油田连续3年持续稳产。宫艳红说:
【录音:石油行业是一个能源行业,低投入多产出是我们最终的目标,像减速箱漏油就是油田生产中的一个顽疾,不仅损耗油料费用,甚至造成减速箱的报废,集合团队的力量最终我们研制并且推广了减速箱双机油封总程,每年可以节省维修成本在120万元。】
爱钻研,勤思考,宫艳红在一次次技能比拼中成长起来的,慢慢从高级工成长为高级技师,自己也从一名徒弟成长为一名师傅。2010年,以宫艳红名字命名的“艳红工作室”挂牌成立后,宫艳红和队友们继续大力的学习、创新。宫艳红在工作中将“传帮带”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她根据徒弟技术现状“量体裁衣”,制定培训计划,循序渐进指导理论培训,手把手教现场操作。师傅严教,徒弟好学。宫艳红先后带出31名技师,这些人大部分走上了专业技术岗位,发挥着主力军的作用。宫艳红的徒弟贺放说:
【录音:我们是12年参加油田公司的一项师带徒的比赛,干一个调冲次的项目。我的个子力气都比一块练习的人稍微小一些,只能比别人多付出一些,才能跟别人的一样快。我师傅带着我一遍一遍的干,整整训练了三个月,基本上她都在旁边看着我,然后我们两个人取得了铜牌。】
经宫艳红发明制作的小革新,破解了多项疑难杂症。在单位,宫艳红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女诸葛”,她牵头成立了采油厂“技师攻关团”,整合全厂100多名技师的力量,找课题、挖潜力、攻难关,共解决班组生产难题2800多项,完成技术革新956件,获得国家专利23项,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近8000万元。管理三站副站长范运良说:
【录音:发现她有点与众不同,虽然在体力上跟男的比不上,但是她好动脑子,她没事来跟我请教一些问题,老是跟着我一块儿上井。爱问问题,为什么这么做?有什么困难?她通过学和问的过程积累了很多实际生产中的经验,发现问题然后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她的一些窍门办法和发明能解决工作中一些繁琐的东西,还有一些重体力的解决办法。在采油中提出的一些新的办法,让油井能够提高产量。】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也是职工成长的阶梯,岗位上的‘小改小革’,同样可以引发技术革新,宫艳红就是其中的实践人。2015年宫艳红被评为作为全国劳动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