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网

(预告访谈) 财政部推地方财政库款月考新规

公平正义网 2016-05-25 13:30:30 最新资讯
正文

  证券时报网()05月23日讯 编者按:

  本专栏是根据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频道《早间第一资讯》财经子栏目的内容整理而成。该节目密切关注重大宏观事件,邀请券商首席宏观分析师、经济学家等对当天市场进行深入独到的解读。

  节目于每天8:25左右播出,播出频率为:北京FM90.5,广东、香港、澳门均为FM107.1,天津FM90.6,重庆FM91.7,青岛、烟台FM89.8,芜湖FM89.4,合肥FM90.1。

  财经头条:财政部推库款月考新规 盘活存量资金

  一季度中国经济虽稳中向好因素增多,但基础还不够牢固,财政部5月23号发布强地方财政库款管理工作的通知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必须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加快预算执行进度,压减库款规模,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不能一方面地方喊缺钱,另一方面又支不出去,要切实加强地方政府置换债券资金置换工作。

  财政部将按月对地方财政库款情况进行考核,对于考核排名靠前的地区将适当加快转移支付资金拨付进度和频率;对于排名靠后的地区将适当缓调;对于被约谈地区将暂缓1个月资金调度。

  财政部提出,各级财政部门要充分认识当前加强库款管理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要求,针对本地区管理薄弱环节,逐项研究提出工作措施,合理压降库款规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更好地服务于稳增长、促发展大局。

  问1:目前部分地方政府财政库款规模偏大,财政资金沉淀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财政库款规模偏大将带来何种影响?

  问2:您认为,如何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着眼下半年,你预期有哪些新的举措推出来盘活存量资金?

  就以上问题我们将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环球资讯频道《早间第一资讯》连线本节目特约嘉宾,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赵锡军,来对上述话题来进行进一步的解读。

  财经评论:拜耳想收孟山都建“农药帝国”

  最近,加拿大大火和尼日利亚爆炸等事件导致的原油供应骤减,令油价自4月以来上涨了30%。但作为亚洲最主要的现货原油交易枢纽,新加坡外海大量油轮浮在海上当做储油基地的景象,则又鲜明的展示着全球原油供应过剩的状况丝毫没有缓解。

  据外媒报道,有多达40艘超级油轮停靠在新加坡外海,被当做漂浮的储油基地使用。这些油轮储存的石油总量多达4770万桶,足够满足中国五个工作日的需求。

  最近几个月对冲基金看涨油价情绪高昂,高盛分析师也看多油价,但是由于供应过剩问题仍然存在,价格可能不会涨得太多。欧洲高级石油交易员就表示,现在明显还有太多实物原油,供应过剩的局面远未结束。早在今年初,陆地存储空间已经接近耗竭,以至于全球原油巨头要求油轮运营商放慢海上油轮的航行速度,以减轻陆地存储压力。

  接下来我们来关注化工业的并购热。德国医药和化学品巨头拜耳公司本周向美国种子巨头“孟山都”提出了一份非正式收购要约。这一收购行为如果最终成为现实,将催生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相关产品供应商并对杀虫剂和种子市场产生重大影响。

  目前库存高企和大宗商品价格低迷的情况,促使全球农化行业展开整合。如果拜耳并购孟山都成功,将进一步加速全球农业行业的整合。目前,全球农业已经被六七家超级农业企业控制。此前,陶氏化学公司和杜邦公司合并,中国化工集团拟收购瑞士先正达。但竞争对手的数量不断减少,对农业不是好事。

  而两家行业巨头合并肯定也逃不过反垄断机构的审查。因为两公司在种子业务方面有重叠,特别是大豆、棉花和油菜籽。除了反垄断问题之外,转基因技术和粮食供给由于涉及国家战略和安全因素,也可能遭遇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的审查。主持人。

  财经快讯: 营改增戒税负转嫁实体 苏州限价地遭流拍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月23号在湖北十堰考察时表示,金融行业营改增要力戒税负增加转嫁实体经济;营改增要确保所有行业税负只减不增,推出这项改革目的就是为企业减税,通过放水养鱼,激发市场主体的更大活力。

  由于近日苏州出台了土地“限价令”,因此23号“限价令”后的首场土地拍卖会格外引人关注。昨天苏州出让的4幅地块中,两幅有限价要求的住宅地块全部因为竞价过程中开发商叫价已超过了限价红线,不得不终止交易。

  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工信部、中央网信办制定了《“互联网+”人工智能三年行动实施方案》。方案指出,到2018年,打造人工智能基础资源与创新平台,人工智能产业体系、创新服务体系、标准化体系基本建立。

  科技部部长万钢表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9个重点领域的技术发展方向,包括信息、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生态环保、海洋和空间、新型城镇化、人口健康、现代服务业等,这些是我们今后要集中攻关的重点。

  美联储官员威廉姆斯昨天表示,预计2016年美国GDP增速约为2%,未来一到两年内通胀将接近达成2%的目标;缓慢地逐步加息是正确策略,预计2016年剩余时间内加息2到3次,2017年加息3到4次,这样的节奏是合适的,但升息时点取决于经济数据。

  更多信息请留意证券时报、证券时报网。

  (证券时报网快讯中心)

(责任编辑: HN666)

标签列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