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正义网

巴黎访谈(下):陶瓷的魅力,脆弱和永恒

公平正义网 2016-05-17 13:44:49 最新资讯
正文

2015年夏, 法国艺术媒体《Art Media Agency》的记者Pierre Naquin在巴黎Françoise Livinec画廊采访了中国艺术家白明,话题涉及艺术、文化、陶瓷和教学,Françoise Livinec参与访谈。以下为采访文稿,译者:陈梦雯。

2009年法国瓦拉勒兹白明陶艺展览现场

陶瓷的魅力,脆弱和永恒

  P.N:我看您的画册,感受到您的创造性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您对器形做了大量的改造和研究,另一方面是对于器形上的画面,您做了很多突破和思考,在处理器形和画面之间的关系,您是如何思考的?

  白明:你的问题很专业。我以前花很多时间,是如何去“画”?因为我本身是学素描和油画成长起来的艺术家。但是随着不断地把注意力放在“画”上时,人会被“表象”所迷惑。陶瓷的特质就是“不是一个平面”,就是天才的画家把平面的画面搬到瓷器上,你会发现这并不好看。因为我把注意力都放在“画面” 上,并没有多少作品令我满意,而且这种不满意不是因为我技术的问题。于是,我慢慢理解到,陶瓷就像文学中的诗歌,她的形态,在空间中像诗一样,本身就有巨大的魅力。因为陶瓷本身不是在叙述一个具体的 东西,而是倾述一种情感。

《青山仁爱》

  我想,绘画的语言和造型应该融合,而不是凌驾在造型之上。 当我把绘画的语言和造型融合时,我发现,我越来越自由了。正因为她是空间的形体,我把陶瓷理解为“空间的绘画”,她和“平面的绘画”完全不一样。而且这个“空间的绘画”还要考虑到光和影的变化。例如一个瓶子,上面亮,下面一定会相对暗,正面亮,反面就相对暗。而且我认为在陶瓷上绘画,不能只给人看你认为最好的一个面,而是要360度都给予美感。当把这些因素都赋予陶瓷时,我的风格就自然而然地诞生了。我的作品都基本上不需要挑选角度:放在任何一个位置,只让人看到“最光彩的一面”,而是任何角度陈设都是成立的。就像空气和阳光,你可以在户外享受,也可以在户内体会。

《苇风吟》

  P.N:我还想和您谈谈关于对自然的理解,您的作品有的和自然有直观的联系,有的不是,中国人对于自然的看法,如何影响您的创作。

  白明:作为一名中国艺术家,我觉得这以前不是一个问题,现在恰恰需要专门说明,因为中国的传统就是诗意的自然观。中国传统的文化认知,并不是看到的自然就是自然,没有看到的自然就不存在。中国传统的哲学观,人与自然、万物都是相通的,不论大小,动物和植物,有机和无机。实际上,我所有的作品都与自然有关,只是我不愿意在二十一世纪,还用直观的形象来表达本来就“直观”的自然。比如说我的这些作品,在大自然中不能直接看到这些形象,但是当我们理解生命的活力时,这种有关联的、有活性的、有韵味的东西,都与自然的生命有紧密关系的联想。我小时候,在生活中接触到相当多的植物,例如苇草、阔叶的植物、花卉,这些都给我现在的艺术语言带来灵感。无论是种子、藤还是叶子,无论是阔叶还是小叶,这些所有的因素都会成为我作品中某种因素。

  我认为自然给的灵感是生命的意义,我认为陶瓷对于我来说,最大的启迪就是她安静地在一隅,却源源不断地传递生机勃勃的气息给予看到她的人。而且你会觉得喜悦,有活力,甚至是青春。但是她是安静地述说这些。

2013“白明——茶墨”巴黎展现场

  P.N:您同时还是教师。对您来说,教授技巧还是传递理念?

  白明:我做老师不是要我的弟子像我,或者传承我的审美。我觉得作为老师,我最大的荣耀,是建议或者是引导我的学生多角度地看这个世界。

  P.N:您以前的老师也是这样吗?他们的观点是比较传统还是非常开放?

  白明:我当时的老师非常传统,时代不一样。我也很受益于他们的培养,他们培养了我对陶瓷的忠诚和情感。我的体会是:陶瓷最大的魅力,艺术家和陶瓷之间关系最忠诚的那一点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情感,而是他们的相互交融而产生的不同的可能性。这可能是我和前辈不同的地方。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永远是最单一、最私密的“一对一”的关系。

2015年与学生一同布置本科毕业展览

  P.N:您有好的学生吗?您满意吗?

  白明:当然有。在中国有许多优秀的学生。尤其是我从学生身上学到很多,学生不知道他让我学到很多。

  记者: 能谈谈您最近的展览吗?

  白明:今年夏天在韩国首尔有一个展览。明年3月在美国有个个展。

  Françoise Livinec :您的瓷板画参加了今年在法国布列塔尼举办的“冲破屋顶”当代艺术展瓷版画,您是当作绘画作品来创作的,还是作为陶瓷作品来创作的?

“冲破屋顶”当代艺术展 白明参展瓷板画

  白明:是陶瓷绘画,这两者要放在一起。和一般的绘画不一样,这类似于我们用棉布、丝绸或者皮毛制成的衣服,气质是不一样的。陶瓷具有永恒性,但是她非常脆弱。这种永恒和脆弱的融合,这是她高贵的特质。在我的作品中,这种特质并不具体。每种质地会产生不同的视觉反应。所以我不可能在光滑的瓷面上仅仅画得像油画、像水墨或者像水彩。所以我的小瓷板,你会发现不是油画,或者是水彩可以达到,她属于瓷的语言。材质不同,技巧就不同。用油画的方式,或者水墨习惯的方式,出不来效果。最关键的是,有一部分颜色,是在烧制的过程中出现的效果,再熟练的陶艺家,都不能完全控制他画的样子和烧制之后的样子是一致的,陶瓷,总有一点意外,这是艺术家不能控制的,这就是我特别着迷的。

访谈中的白明

....................................................................................

文章整理自访谈录音

译者:陈梦雯

标签列表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