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28日电(记者底东娜、王子晖) 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对广大网民,要多一些包容和耐心。对善意的批评,对互联网监督,不仅要欢迎,而且要认真研究和吸取。同时,他也指出,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应该如何正确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喻国明做客新华网《新华访谈》直播间,为您解读网信工作中如何把握“包容”与“治理”的辩证关系。
要用“本事”倾听 不要以“本能”排斥
喻国明:老百姓说话是比较朴素的,比较基于直感、经验和利益诉求的。所以,对老百姓所表达的意见和判断,我们不能用对哲学家、对学问家、对一个高级领导干部那样去要求。作为管理者,应该用本事而不是用本能对这些民意进行解读。本能是基于个人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任何一个人都会本能地对不太理性的批评、不太客观的评价意见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但对于管理者来说,要能从大面积表达出来的某种情绪中看到人心所在、公道所在、正能量所在,因势利导解决老百姓的诉求,这是在网络时代的更高要求。如果仅仅作出一个普通人的情绪反应,这样的领导干部是不符合习总书记要求的。领导干部不要对老百姓求全责备,不能要求老百姓任何时候说话都是严谨的、准确的、非情绪化的。领导干部听取民意和诉求的时候,应该有习总书记所说的宽容和耐心。
把保护网络生态的规则和机制建立起来
喻国明:习总书记所说的“包容”,其实还有更深刻的含义。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内在有很多的关联性。有时不能就事论事,不能割裂处理。网络上所表达出来的东西有时候就是情绪化,甚至有很大的偏颇,但这是网络生态的一种必然组成部分。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坚壁清野”,那就是一片死寂,我们党倡导的生动活泼的社会格局在网络上就无法体现出来,这有悖于我们党在网络治理方面的初衷。我们要把那些我们并不喜欢,但可能是网络生态当中的必然、不可或缺的现象,用某种规矩、某种规则保护起来。网络治理首先是治理管理者,让管理者有规矩,有对于规律和机制的把握能力。有了这个前提,网络治理才真正能够符合技术发展、时代发展、社会发展、民意发展的真正的大的潮流和规则。
总书记为何连讲几个“及时”
喻国明:管理者自身的能力、素养和行为方式的改进,是整个社会文明提升、风气提升的重中之重、关键所在。要求网民做到的,首先自己要做到,还要更高一格。要求网民不要信谣、传谣,那领导干部在社会需要时,要能够保证主渠道的畅通,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分享给老百姓。习总书记在讲到相应情况时,连用了几个“及时”,这说明有的领导干部、管理部门在反映民意时、在提供社会必要信息时、有针对性地澄清真相时是不及时的,甚至是缺位的。把信息尽可能公开、客观地告诉社会,老百姓信谣传谣概率也会大幅降低。这可能是使网络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一环。
普通百姓在网络发展中也有一个逐渐成长的过程。互联网的成长“孩童期”不知道责任、规则,有时候还“任性”,发点“小脾气”。这是一个社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需要自觉地提升自己。比如,听到一些情况的时候,要有更多的消息来源加以印证、核实;有观点想要脱口而出的的时候,也要想一想我们是不是可以在维护自己利益的同时,也找到社会的最大公约数,找到社会共识所在。我相信经过20年的成长,中国的网民逐渐有了一种进化和提升的空间和可能性。
4月20日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2年的时间节点,这是整个中国互联网的标志性事件。20年来,互联网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福利、便利、好处,我们都已经深刻地感受到。习总书记经常讲,要使我们的老百姓在社会发展、社会改革中有一种获得感。他也讲,今天老百姓在网上享有表达和生活的渠道,也是基于现代技术所体现出来的一种社会获得感。把网络搞好、让网络生活更健康,这是中国老百姓的福祉所在。